包括新型储能系统!《河南省工业公司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指南(征求意见稿)》印发

04/16/2025 热水

  意见的通知,明白准确地提出,工业公司、园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(包括电化学储能、飞轮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、氢(氨)储能等)达到1MW以上。

  《指南》提出,工业公司和园区要加强厂房光伏、分布式风电、多元储能、高效热泵、余热余压利用、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一体化系统应用;按照多能协同供应、多元储能设施和智能管控系统的建设要求,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,促进工业生产过程绿色高质量发展。

  储能作为微电网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,配置规模应该通过合理性分析,与电源发电特性、负荷特性相匹配,最大化利用清洁能源。推广用户侧储能,利用峰谷电价差为企业降低用能成本,同时通过与绿色能源出力特性相匹配,建设合理规模的新型储能电站。储能类型以新型储能为主,除电化学储能外,尝试推广抽水蓄能、飞轮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、氢(氨)储能等多种形式的储能方式。鼓励在有合适的地形条件时,建设小型抽水蓄能电站;建设压缩空气储能可利用低谷电力将空气压缩储存,在需要时释放驱动涡轮机发电。

  据悉,早在2023年6月,河南省人民政府曾发布《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的实施建议》,对于新能源项目配建非独立储能和用户侧的非独立储能规模在1000千瓦时以上的储能项目,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并通过核查验收后,省财政在下一年度给予一次性奖励,2023年、2024年、2025年奖励标准分别为140元/千瓦时、120元/千瓦时、100元/千瓦时。

  2024年12月,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郑州市支持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改造提升若干政策的通知,通知指出,对工业公司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、工业绿色微电网项目、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,按不超过设备投资额的20%给予奖励,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(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奖励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)。对建设规模在1000千瓦时以上的电力储能装置,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,按实际放电量给予不超过0.2元/千瓦时补贴,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300万元。对具有示范性的新型储能应用项目,按储能设施实际投入金额给予项目投资方不超过10%的奖励,最高不超过300万元。

  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 关于征求《河南省工业公司 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指南(征求意见稿)》意见的通知

  各省辖市、航空港区、济源示范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,有关省级行业协会,三方服务机构:

  为引导我省工业公司、园区调整用能结构,提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使用比例,降低用能成本,我厅组织编制了《河南省工业公司、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指南(征求意见稿)》。请你们组织辖区内、行业内企业、园区研究提出修改意见,并于2025年2月28日前书面反馈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处,电子版发送邮箱。

  工业绿色微电网是基于工业公司和园区用能需求特点,使用先进的数字信息以及网络技术,由分布式能源、用电负荷、配电设施、储能装置、智能管控等组成的发配用电系统;是一种以智慧能源管控为基础,集成应用光伏、风电、高效热泵、工业余热余压、新型储能、氢能等多种能源,以期实现工业公司、园区内电、热、冷、气等多种形式能源高效互补利用的工业用能新载体。工业绿色微电网是降低工业公司用电成本的主要途径,是实现节能降碳目标的重要手段,为指导工业公司、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,推动工业公司、园区提高能效,保障工业稳增长合理用能需求,制定本指南。

  工业公司和园区通过建设运行工业绿色微电网,加快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风电、多元储能、高效热泵、余热余压利用、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,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,因地制宜推广园区集中供热、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。促进工业企业、园区提高能效,保障工业稳增长合理用能需求,实现多能高效互补利用,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,降低用能成本,推动落实“双碳”目标实现。

  工业企业和园区要加强厂房光伏、分布式风电、多元储能、高效热泵、余热余压利用、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一体化系统应用,增强工业能源供给可靠性,提升用电灵活性和韧性,提高电力需求侧调节响应能力,灵活适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大规模发展、促进清洁能源接入和就地消纳,增强工业能源供给可靠性。

  工业企业和园区要系统推进现有用能终端设施改造升级,应用智能用电设备,提升能源消费智能化和电气化水平,按照多能协同供应、多元储能设施和智能管控系统的建设要求,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,促进工业生产过程绿色高质量发展。

  1.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:工业公司和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接入能源应以分布式能源为主,集成应用能源耦合技术、太阳能光伏、风力发电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技术,因地制宜开发自身可再次生产的能源,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公司和园区利用煤层气(瓦斯)发电、生物质发电、天然气冷热电联合供能,为工业生产提供绿色能源。

  2.余能回收利用:鼓励工业公司和园区回收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压,如钢铁企业的高炉煤气余压、水泥企业的窑尾余热等,将其转换为电能或别的形式的可用能源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

  3.其他能源形式:鼓励尝试引入高效热泵技术,利用浅层地热能、空气热能等低品位热能为工业生产提供供热、制冷等需求;有条件的企业和园区,可将氢能作为一种补充能源,用于燃料电池发电或为特定工业设施提供动力。

  储能作为微电网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,配置规模应该通过合理性分析,与电源发电特性、负荷特性相匹配,最大化利用清洁能源。推广用户侧储能,利用峰谷电价差为企业降低用能成本,同时通过与绿色能源出力特性相匹配,建设合理规模的新型储能电站。储能类型以新型储能为主,除电化学储能外,尝试推广抽水蓄能、飞轮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、氢(氨)储能等多种形式的储能方式。鼓励在有合适的地形条件时,建设小型抽水蓄能电站;建设压缩空气储能可利用低谷电力将空气压缩储存,在需要时释放驱动涡轮机发电。

  1.网架建设:以工业公司、园区用电侧配电网为中心,清洁能源就近、就地以专变、专线直接接入工业公司、园区配电设施,所发电力电量直接由工业公司、园区利用,鼓励利用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,原则上工业园区、工业公司红线外清洁能源项目汇集点与接入微电网的距离不超过20公里。工业绿色微电网应作为整体接入公共电网,与公共电网电气断面清晰,断面之间交换功率和交换时间段应可观、可测、可调、可控。

  2.智能电网技术:利用传感器技术、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,对微电网内的电力设备和线路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,实现电力的智能调度和分配,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,确保各能源供应环节与负荷需求的精准匹配。

  1.智能用电设备应用:推进工业用能电气化,扩大电锅炉、电窑炉、电动力等应用,并推荐采用高效电动机、风机、变压器等节能产品,结合实际负荷需求自动调整运作时的状态,降低能耗。

  2.需求侧响应:实施需求侧响应策略,通过需求侧管理,充分的发挥工业公司和工业园区负荷侧调节能力,在电网负荷高峰或能源供应紧张时,调整生产计划,减少非关键设备的用电负荷,或调整生产的基本工艺,将部分用电负荷转移至低谷时段,实现削峰填谷,提高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效率。

  3.加强冷热电三联供技术、风光储互补技术、系统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应用,通过多能互补和能源梯级利用,实现工业能效提升。

  构建智慧能源管控系统,对工业绿色微电网内的多种能源进行统一管理和优化调度。通过大数据分析、预测算法等,根据工业生产的负荷特性和能源需求,制定最优的能源供应方案,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成本最小化。

  管控系统应具有能源监控(包括运行监控、数据管理、告警管理等)、能源分析(包括统计分析、能源报表等)、碳排分析(包括碳管理、碳分析、碳评价等)、能源预测(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和供应情况)、源网荷储协调控制、最优调度策略、需求侧响应、运作时的状态全景分析、智能安全分析等功能。

  工业绿色微电网项目可以业主自主开发建设,能委托专业队伍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发建设;依据建设规模和能源类型,可以自主开发+合同能源管理混合模式开发建设。依据自己条件,可以一次性全部建设,也可以分阶段开发建设。

  (一)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费量占本企业、园区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5%以上,或可再次生产的能源、工业余热余压等余能利用、能源梯级利用(含热电联产、燃气分布式能源等)等合计占本企业、园区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30%以上。

  (二)工业公司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MW以上,工业园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0MW以上。

  (三)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就地消纳比例(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费量占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量的比例)达到80%以上。

  (四)电力负荷调节能力(可根据电力系统要变动其输出功率的负荷占电力最大负荷的比例)达到5%以上。

  (五)新型储能装机规模(包括电化学储能、飞轮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、氢(氨)储能等)达到1MW以上。

  (六)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或工业副产氢年生产规模达到5000吨以上,并实现就近利用。

  (七)工业余能利用率(实现回收利用的工业余热、余压、化学余能、余冷及其他余能占理论可利用余能量的比例)达到60%以上。

  (一)加强统筹协调。工业公司和园区应设立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领导小组,并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节能管理人员,强化部门间协同合作,统筹各部门资源,推动形成工作合力,确保工业绿色微电网项目建设顺利实施。

  (二)强化团队建设。鼓励工业园区和企业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建设和运维团队,提供专业化的建设和运维服务。通过培训和技术引进,提升小组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,确保工业绿色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和持续优化。同时,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,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上的支持,确保工业绿色微电网安全稳定运行。

  1、凡标注明确来源为“中国储能网:xxx(署名)”,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
  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储能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与别的媒体,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,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、立场或证实其描述。别的媒体如需转载,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,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。

  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(或配图)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。请在30日内进行。